现代企业应该追逐什么

   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中国企业传统的、狭隘的经营观念,在那些经营观念的指引下,企业走了很多弯路,犯了不少错误,但回过头来,我们要告诉中国企业,正确的经营观念是什么,以及如何在正确经营观念的指引下,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,从而保证企业基业长青。


    共赢。马云曾经讲过:生意人都是唯利是图,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,企业家必须有社会责任感。

    生意人在做生意的时候,首先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,能蒙则蒙,能坑则坑,甚至很多生意人会不择手段。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就是这样的,那时候的温州人几乎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。其实,唯利是图的不仅仅是为图蝇头小利而不择手段的小商小贩,很多企业在刚刚起步的时候,也通常用这种经营理念去经营企业。用一句很时髦的网络语言概括一下:无所为则无所谓,无所谓则无所不为。

    【案例】前几天,看到一条微博:七匹狼做地产、美的做地产,海尔做地产,雅戈尔做地产,苏宁做地产,国美做地产,苏泊尔做地产,格力做地产,格兰仕做地产,奥康做地产,娃哈哈做地产,喜之郎做地产、奥克斯做地产、长城床垫做地产、长虹电器做地产,五粮液、郎酒、水井坊、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,神奇的地产啊,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,什么原因,估计不会逃脱“唯利是图”四个字。

    而商人会时刻提醒自己,经营企业一定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底线,有些事情坚决不做,有些事情一定要做,这就是马云讲的有所为有所不为。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也会按照这样的经营理念去做,与自己主业相关的做,与自己主业不相关或相关性很差的不做。其实,做与不做,关键在于企业的战略选择。

    马云提到的企业家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,其实就是一种共赢的思想。现在很多企业开始提及双赢、多赢、共赢的经营理念,这种理念已经被现代企业认为最可行的一种经营理念,因为在商业社会中没有永远的傻瓜,也不存在永远的赢家,如果企业与供应商、企业与客户、企业与代理商、企业与员工、企业与政府总是博弈的话,估计最终受害的一定是企业自己。

    【案例】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,估计每个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,倒背如流。要知道,这个故事体现出现代管理中的双赢原则。首先问:龟兔赛跑难道只赛这一次吗?不对。第一次,兔子骄傲,半路上睡觉了,乌龟赢了。赛完以后,兔子不服,于是进行第二次赛跑。第二次,兔子吸取经验教训,不睡觉了,一口气跑到终点。所以,第二次,兔子赢了,乌龟输了。乌龟不服。它说,咱们比第三次吧。前两次都是你指定路线跑,这次得由我指定路线跑。兔子想,反正我跑得比你快,你爱指定就指定吧。第三次赛跑,兔子按乌龟指定的路线跑了,兔子又跑在前面,快到终点时,被一条河挡住了,兔子过不去。乌龟慢慢爬到,它下河游过去了,它又跑第一了。再赛第四次?它们说,干吗老这样赛呢?咱们优势互补吧,合作吧。于是,陆地上,兔子驮着乌龟跑,过河的时候,乌龟驮着兔子游,同时到达终点,是双赢的结果。

    这个故事在现代管理中有什么启示?

    第一次龟兔赛跑的启示是:当你处在劣势的时候,不要气馁,不要松懈,要坚持到底,等待对手犯错误。一定要这样。乌龟处在劣势的时候,不气馁,不松懈,坚持到底,等待对手犯错误,果然,兔子睡觉了,乌龟跑了第一。

    第二次龟兔赛跑的启示是:要善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。你看,兔子能跑,但这是它的潜在优势。第一次,潜在的优势没有转化,兔子睡觉了。第二次,兔子之所以赢,是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了现实优势。所以,现在很多企业总是说自己的潜在优势在哪儿,但只有把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才行。

    第三次龟兔赛跑的启示是:当你发现原来的策略不管用了,要及时调整策略,改变策略。第二次跑完后,乌龟懂了:假如顺着原来的路线跑,只要兔子不睡觉,我就永远不会赢。及时调整策略。就换条路线跑,一条河把你挡住了,到时候你过不去了,我可以过去。

    第四次龟兔赛跑的启示:优势互补、双赢,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。假如不是互相信任,陆地上,兔子驮着乌龟跑,兔子一扭身把乌龟甩个半死;或者过河的时候乌龟往下一沉,把兔子淹死了。这怎么办?所以,双赢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。

    这就是共赢的力量,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从表面上来看,似乎很残酷,不是你死就是我死,但实际上,只要企业秉承双赢、共赢、多赢的经营理念,企业间的竞争会更加良性。

    环境保护。记得2011年1月26日题为“新形势下共同准则”的冬季达沃斯论坛召开,来自全球2500名商界和政治领袖在为期5天的论坛上共同探寻处理债务、粮食短缺、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方法。特别是在谈到气候变化中各国责任担当问题时,论坛曾一度中断。

原因何在?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,气候变暖、亚马逊雨林消失、沙漠化加剧、北极冰川的融化、环境污染难以治理,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的大事,那么对于我们身边的企业来讲,如果那家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熟视无睹,最终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。

围绕环境保护,企业在确定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的时候,必须将此作为规划的一个考量因素,同时围绕环境保护,企业也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体系加以保障。


    社会责任。企业社会责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,简称“CSR”)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。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。社会责任通常是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。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,还承担了“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”的义务,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。

    确实是这样的,我想严介和先生的这番话,其实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诠释。因为大家都知道,企业的经营不可能离开大的社会环境独立开展的,所以企业追求自身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同时,也同步必须承担诸如善待员工、解决就业、缴纳税收、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责任。

   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:

    1.经济责任:指公司生产、盈利、满足消费需求的责任。其核心是公司创造利润、实现价值的能力。公司的经济责任表现可以通过财务、产品服务、治理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考察。

   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,但从本质上,追求这一方法的公司,需要做三件重要事情:

    第一,公司认识到,其经营活动对其所处的社会将产生很大影响;而社会发展同样也会影响公司追求企业成功的能力;

    第二,作为响应,公司积极管理其世界范围内的经营活动在经济、社会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,不仅使其为公司的业务运作和企业声誉带来好处,而且还使其造福于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团体;

    第三,公司通过与其他群体和组织、地方团体、社会和政府部门进行密切合作,来实现这些利益。

    2.持续发展责任:指保证企业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责任。该项责任可以通过环保责任和创新责任两方面进行考察。

    3.法律责任:指公司履行法律法规各项义务的责任。该项责任可以通过税收责任和雇主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,必须  按国家和政府规定缴纳相应的税收,同时企业对于雇佣的员工也必须承担培养、教育、工资支付等基本的雇主责任。

    4.道德责任:指公司满足社会准则、规范和价值观、回报社会的责任。该项责任可以通过内部道德责任和外部道德责任两个方面考察。

    现在,国家要求国资委直属的企业必须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,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上市企业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关注并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,像用友提出的“幸福企业”、世界经济学人、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、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评选的“中国500最佳雇主”、 全球最佳雇主(TOP10)”、“ 亚洲最佳雇主(TOP50)”、“ 中国最佳雇主(TOP100) “、“卓越雇主案例(TOP20) ”、'最佳和谐企业(TOP10)”、“最佳公共关系(TOP10)”也都旨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。

    因此,我们看到,评价一家企业经营的好坏,已经从原来单一的财务指标,扩展到很多层面,相应地,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应该围绕这些经营理念的调整而不断完善。


    企业公民。企业公民(Corporate Citizenship,简称“CC”)理念在中国的引入和实践最早是由21世纪报系提出的,其实从早在1953年,一位名叫霍华德·鲍恩的专著《商人的社会责任》开始,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就一直在进行,反对者认为,企业的主要职能就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情况下,尽可能多的赚取财务利润;而社会责任则强调企业除了追求经济责任外,还需要承担诸如捐赠、纳税、解决就业等法律及道德责任。反对者认为,强调社会责任是给企业增加额外的、不喜要的负担。

但事实上,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越来越多的学者、企业家开始关注并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,并在此基础上,衍生出了“企业公民”的理念。

    从本质上来讲,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是不同的,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从企业需要履行的责任出发,强调的是一种“责任伦理”,既然是这样,很多企业就会想办法逃避这种责任;而企业公民认为,企业必须自觉的把自己归属于社区共同体、社会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,企业要像自由人一样,享有合法权利和义务,这样以来,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便成为一种“底线伦理”,企业有赚钱的权利,但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。

    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,做一名合格的“企业公民”,并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新一代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,那么中国企业应该思考,我们如何围绕“企业公民”理念,去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?这是很多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。